冬季,天寒地冻,草木凋零,昆虫蛰伏,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,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。对此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。中医学“天人相应”的观点认为,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避寒就温,敛阳护阴,以合“养藏之道”。
 
	冬季养生的原则:冬季养生贵在养藏、固精、益肾。 
冬季养生的要领:《内经》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”,养生之要:无扰乎阳、早卧晚起、使志若伏若匿、去寒就温、无泄皮肤。 
冬季怎样顺应自然规律?(1)晨炼要点——“必待日光” 
(2)心态要求——“若有所得” 
(3)饮食安排——“去寒就温” 
(4)适量运动——“无泄皮肤” 
(5)应时调摄——“补益肾元” 
 
	穿 衣 
1.注意避寒保暖,以温暖舒适为原则。 
2.中老年人注重外出时穿暖和些,避免受到寒冷的刺激。 
3.注意背部的保暖,老年人冬季最好护好前胸后背,以平安过冬。 
4.注意保护耳、鼻、手、脚等远离心脏的部位。 
5.有老寒腿患者,应注意腿部的保暖。 
 
饮 食 
中医认为,春养肝,夏养心,秋养肺,冬养肾,四季养脾胃。 
冬季养阴补肾是保健的重要方法,应注意补肾养肺润燥,最好用药膳等药食结合的方式。 
冬季饮食宜多温少寒,人们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,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。 
中老年脾胃虚弱的人,早餐宜食粥,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。 
温热性质的食物有 
素食: 
糯米、高粱米、栗子、大枣、核桃仁、韭菜、小茴香、香菜、南瓜、生姜、葱、大蒜、肉桂、辣椒、花椒、桂圆、荔枝、木瓜、石榴、乌梅等。 
肉食: 
鳝鱼、鳙鱼、鲢鱼、鳟鱼、虾、海参、鸡肉、羊肉、狗肉等。 
 
体质不同,进补有别 
寒性体质: 
症见手足不温、面色黄白、喜热食,可适当食用姜、葱、橘子、鸡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酒等; 
热性体质: 
症见手足温暖、面色红赤、喜冷食、尿黄等,可适当食用白菜、西瓜、梨百合、葡萄、萝卜、鸭肉、猪肉、甲鱼等; 
一般体质: 
冬季宜多食瘦肉、禽蛋、鱼类、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品,以增加营养,增强御寒能力。 
注意: 
燥热之物应适可而止,避免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。 
 
冬季哪些食品可以多食? 
萝卜 
顺气消食,止咳化痰,除燥生津,散瘀解毒、清凉止渴、利大便等。 
山药 
补而不滞,不热不燥,不论男女老幼、有病无病、体健体弱,都适合食用。 
核桃 
补肾固精、温肺定喘、益气养血、润燥润肠。可捣碎与粳米同煮,补肾益肺润肠。 
栗子 
健脾养胃、补肾强骨。可与粳米共煮,补肾强筋、健脾养胃。 
百合 
补肺润肺、消疲止咳。与粳米、杏仁同煮粥,加白糖适量温服,用于病后虚热,干咳劳咳。 
红枣 
滋阴润燥、益肺补气。与银耳、百合、山药共同煨食,效果更好。 
 
中药保健 
具有补益作用的中成药,方便携带和服用,也是冬季进补的较好选择; 
肾阴虚者服用六味地黄丸; 
肾阳虚者服用肾气丸、鹿茸膏; 
气血两虚者服用十全大补丸; 
中药养生保健遵循中医药学的理论原则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进补。 
冬季中药进补应因人而异 
1人参、阿胶等这类补品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。 
2老年人和体质虚弱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进补方法,切勿盲目进补。 
3选择食品、药品前,可向专业医师咨询。 
 
茶道养生 
不同季节,饮茶大有讲究。 
中医学主张: 
春,饮花茶,夏,饮绿茶,秋,饮青茶,冬,饮红茶。 
 
居 住 
1、冬季室内温度18℃~25℃较适宜。 
2、被褥厚薄以人体感觉温暖不出汗为度。 
3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调节。 
4、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,保证7-8h睡眠时间,避寒保暖。 
 
出 行 
冬季外出锻炼不应太早。阳光充足、天气暖和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才是冬季户外锻炼的黄金时段。 
  
 |